1)第二百六十六章 不给面子的宋国执政_春秋小领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阵阵的歌声中,坠在队伍末尾的宋国左师向戎与郑国大夫良霄彼此面面相觑,停了许久,向戎感慨说:“就这样一个轻声细语说话的人。却让整个世界屏住呼吸,侧耳倾听”良霄,之前你能想到这点小吗?”

  良霄毫不犹豫的回答:“之前,任我如何大胆预测,我也想不到这样一位“弱不胜衣,的人、这样一位语气柔和的人,却让百年霸主楚国不得不低下横蛮百年的头颅,这大概就是所谓“有理不在声高,的寓意吧。”

  向戎叹息:“这是个乱世啊!人人都说这是一个末世,在这样一咋。末世里,武子的行为却像一缕阳光刺穿了无尽的黑暗。

  原本这世界以力服人,力大者、嗓门嘹亮者,别人不得不倾听他的话,但武子却用他的行为告诉我们:如果所行所为依据规则礼仪,即使轻声细语,别人也得服从他的话语,因为他的话语是代表规则礼一所以,那不是他在说话。是规则在说话。”

  向戎想表达的意思是:中原之的与南方楚国争霸许久,昔日晋文公虽然也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但却从来没有像赵武这样,把争霸战争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国家战争高度。上升到华夏与蛮夷之间的正统之争。

  更早前,齐祖公称霸的时候也曾伐楚,责备楚国“苞茅之贡不入”一齐桓公是在谴责楚国不向周天王纳贡,但出于中原贵族的含蓄与婉转,齐桓公并没有直白的说出楚王妄称“王”号,不以臣子身份自居;而其战争诉求,也不是要求楚王去掉王号。

  唯有赵武,撕开了温情含蓄的面纱,直接吼出:纳贡纳贡,不称臣如何纳贡?此战,必须以楚国称臣为目的,至于纳贡的事儿,只是是稍臣之后的顺理成章。

  齐桓公以“不纳贡”责备楚王,最终却没有要求楚王去掉“王”的尊号。到了赵武这一次南征,唯位赵氏孤儿头一次抛弃了春秋贵族的含蓄,**裸的、不加掩饰地、直爽无比地直指楚王是华夏的对立集团。不仅要求楚王去掉王号,而且第一次明确提出:楚王必须向华夏集团“称臣”

  春秋之间的战争讲究一个“理顺”赵武这次可算占足了道义的制高点,他轻声细语的鼓舞起联军死战不休的意识,直至楚王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其实,向戎错了,他说赵武轻声细语用道义降服了楚国,这话也不确实。

  国与国之间的争斗终究要靠实力说话。赵武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即使他说话再凶恶,也没有用;如果他实力足够了,即使他态度温柔,在楚国人看来,也足够凶恶了。

  这世界,归根结底要靠实力说话。

  不过,向戎没有意识到这点小他把赵武轻声细语降服楚国的成就,归之于赵武站住了礼法的制高点。这种观点出自于他从小所受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