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9节 意外的惊喜台湾现代华语文学英译计划_巨流河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仆屡起。最后一次出版一百五十三期,竟得官方一百五十二个警告,终至休刊!那十多年间,在台北由许昌街至迁至锦西街租来的斗室中,不顾外面的风雨飘摇,分享难以实现的文人理想与抱负,需要多大的勇气!镜仁叔的道义与风骨令我感激钦佩。他们老兄弟若能在天上重聚,当会欣慰看到德威与我接续两代的文字缘。

  十年间我们用纸笔通信。在进步到传真机的时候,第一封传给德威的信,是一九九八年农历除夕写的:“寒流正一波波袭来,窗外鞭炮声也比往年少些,据云不景气,凡事萧条……。”此信系为李乔《寒夜》英译出版而写。当时哥伦比亚大学请一位审稿人,认为《寒夜》对世界文学研究很有价值,但对一般英语读者或许“不甚有趣”。我说,若有价值,就值得这个计划出版,从《玫瑰玫瑰我爱你》和《杀夫》的角度,《寒夜》和《亚细亚孤儿》等,当然“无趣”,但是今年英、美两大奖得主,阿兰达蒂。洛伊《微物之神》和查尔斯。佛雷泽《冷山》也不甚有趣。就台湾文学的发展来说,《寒夜》、《三脚马》和《千江有水千江月》这些长篇是我们所爱的。后来我在一个国际研讨会场发言时提到此点,有一位美国学者回应:“你说,deartous,但是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我们’啊!”

  十年后重读当年信件,想到德威与我为选书、译稿、出版的种种奋斗,真可说是一种革命情怀。德威的母亲姜允中女士,早年在沈阳加人当地的道德会,以妇女识字班、技艺班、幼儿园等社会服务为终身事业。当年的道德会,有宗教的胸怀而无宗教的形式,也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以最贴近民情的素朴方式,在闭塞的北国家乡,帮助了无数的妇女走出愚昧悲惨的命运,从东北到台湾,始终在办这些事业。德威一九五四年出生在台北,由一个“找一个角落坐下就可以读书”的童子长大,成为真正的学者,也极为乐于助人,不仅是与生俱来的血脉继承,也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态度。我们对台湾文学的共同态度是奉献,是感情,是在“你爱不爱台湾”成为政治口号之前。很幸运的是,哥伦比亚大学存在一天,出版社即能永续经营,我们的这套书亦能长存。后世子孙海外读此,对根源之地或可有真实的认识,德威与我这些年的努力也该有些永恒的价值。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