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11章 北上前的准备_明末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过山顶附近找到了几个山洞,由于地势高,都挺干燥,适于存放东西。

  同样的,从山洞以下的大片范围一直到山顶,都成了禁区,由战队巡守。

  山顶是洗羊毛的地方,俘虏的闫家村那几十个护卫就被看管在此处,以后洗羊毛都由他们来做了,按志文的说法,这叫劳动改造。

  洗羊毛实在是太臭了,一开始难民们为了粮食还有人愿意做,到后来手头稍微宽裕些,就没人来干了,用俘虏是迫不得已,这也是志文当时没杀他们的原因。

  不过现在志文倒觉出好处来了,洗羊毛完全成了封闭式的,配方、工序要想泄露出去,就更加困难了。

  只是这洗羊毛的人手嘛,恐怕很快就不够用了,得再想办法。

  最头疼的应该是田地问题了。

  要招人种粮,势必要分配涿鹿山的土地,怎么分,分多分少就非常考验人了。

  国人向来是患寡而患不均的,要是按户数每家都分一样的,是最省心的办法,但也是最不科学的。

  人数少的人家可能种不了这么多的地,人多的又会不够种。

  要是按人头分的话,各家田地有多有少,恐怕就更麻烦了。

  “让各家自己报数吧,能种多少就种多少。”想来想去,志文觉得还是采取志愿加半强迫的方式,各家能种多少种多少,就不会有什么怨言了罢。

  “但是,不能有抛荒的田。”志文接着对李智交待,那种狮子大开口,先把地拿下来,却又不种的现象绝不允许。

  “要是有人不愿意种地呢?”李智问道。

  这是很有可能的,毕竟山地贫瘠,大家都知道,种的又是红薯和土豆这两种大家没有见过的玩意儿(志文他们现在还不允许种其他粮食),起早贪黑忙活一季,很可能还没有给志文他们做工赚的钱粮多。

  “不行,每家最少要种五亩地。”志文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是下限。

  粮食是根本,是稳定人心、招揽人手的利器,就是发放纺线织布的报酬,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是以粮食为主。

  哪怕志文现在对红薯和土豆的产量不太有底,不知道涿鹿山能种出多少粮食,但也必须先行把这个事情做起来。

  “每家种的地不能超过十五亩。”志文又说道,这是上限,“每户人家至少有一人得参与纺线织布的工作。”

  不排除有些人家对土地根深蒂固的热爱,只想种地,不愿做工,那也不行。

  志文心中的理想状态,是男的种地,女人和小孩做工,那粮食和毛衣毛布就都有保证了,毕竟这些人算得上熟练工,比新招的人要好得多。

  “那租子怎么收?”李智问道。

  租子?志文摇摇头,“老李,咱们可不是涿鹿山名正言顺的主人,就这么公开地收租子,传扬出去可不太好。”

  “不收租子了?”李智很惊讶,即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