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六十二章 缓缓生长的赵国科技树(第二更)_战国赵为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很显然,作为一名华夏族的大家闺秀,虽然说她出生于楚国这种相对来说并不算是太过遵守礼制的地方,但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却仍旧是超越了这位贵族女子的想象。

  赵丹看着芈夫人这副可爱的模样,突然觉得自己的心中又开始有些蠢蠢欲动了,于是便咳嗽了一声,道:“夫人啊,天色不早了,还是尽快安寝才是啊。”

  第二天,奋战了一个晚上,多少有些腰酸背痛的赵丹又接到了另外一个好消息,那就是经过了几年的学习之后,华夏学宫之中的第一批士子终于可以毕业了,毕业大典就定在几个月之后的九月初一。

  依照赵丹之前和华夏学宫诸子百家之间的约定,华夏学宫之间的诸位大能在教授弟子门的时候主要是将弟子们分成两种,第一种是亲传弟子,这种弟子也就是整个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传道之时的普遍形式,他们的去留都由自己和恩师决定,和赵国并没有多大关系。

  而另外一种则称为记名弟子,所谓的记名弟子其实就是挂一个名号,然后由诸子百家们统一教授三年到五年不等的时间,然后就可以出师(毕业)了。

  这些记名弟子基本上都是赵国的士人,而他们在入学之前也都和赵国官方签订了契约,由官方负责将他们引入华夏学宫拜师,而他们则在毕业之后必须为赵国效力至少十年的时间。

  这些记名弟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相当于是后世的太学生了。

  由于这些记名弟子在赵国为官也能够增强诸子百家各个流派在赵国之中的影响力,因此诸子百家的大佬们自然也就不会反对这件事情。

  但是赵丹事先也都已经告诉了这些诸子百家的大能们,无论是哪一家的学子也好,只要当官之后通不过赵国每年的上计审核,那么该撤职的撤职,该查办的查办,不会有任何的通融。

  至于开辟科举制度的计划,赵丹眼下其实还并没有。

  虽然赵国现在的官员有着不小的缺口,但是其实选官的制度已经是颇为完善的了,一共有举荐、自荐、招贤、功劳、出身、荫子等六种已经完好的运行了几百年的制度,现在的情况只不过是因为赵国的扩张角度太快导致的暂时性不足罢了,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个问题也会慢慢解决。

  除此之外,赵丹主要还是顾忌到另外一点,那就是科举制度虽然有力,但是它的弊端也不小。

  先来说说好处,科举制度的最大好处无疑就是在于能够打破世家大族、门阀贵族们对教育的垄断,让知识普及到基层之中,让更多的国民能够参与到整个官员的选拔之中来。

  但是科举制度也并不是完美无瑕的,他的弊端在于虽然科举制能够粉碎门阀和世家这种东西,但是它又会造就出士大夫阶级这样的怪物。

  考虑到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