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在佛教中的寓意_人蟒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足,光照四方,正如佛性本自清静无染。而如来身实不灭度。如彼日月无有灭没,譬如阴暗日月不现。愚夫谓言日月失没,而是日月实不失没。月有阴晴圆缺,实为人自身处在无明状态,仿佛有云遮手挡掩盖了佛性圆满自足、清静无染的本性:一切众生本原佛性,譬如朗月当空,只为浮云翳障,不得显现。

  月在中还常用来比喻众生的杂念。如《圆觉经》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粗缘影为自心相,譬如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过去有问如何是第二月,其师答:捏目看花花数朵,见精明树几枝花。以手捏目的典故出自《楞严经》注:人以手捏目望月遂成二轮,取其捏出者为第二月。第二月虽非真月,然离真月,亦无第二月之可见。禅宗认为语言文字都是第二月,我们不要执著这种,要摆脱语言文字(第二月)的束缚。

  月在佛教中还被用来喻指时间的迁流变化。如佛陀曾在《楞严经》中讲白月黑月,而不说圆月缺月。在佛经中,白月指上半月,即初一到十五,从十六到三十的下半月称黑月。

  月也常用来喻指的虚幻。《》云: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佛教常以水中月来譬喻诸法缘起无人生虚妄不实的道理。《大智度论》卷六云:解了诸法如幻,如火焰,如水中月。悟道本无特定通道,而须假以心证会,水中月就是这种境界的印证:学人要寻路以得佛性,无异于游人寻法以得水月。然而佛性如水中月无从可得,只能以心证见。而这种证见,既无路可穷,也没有过程层次。文偃(即云门文偃禅师,唐代高僧,禅宗云门宗的创始人)说悟道不在言句上,而是当下契入的,如击石火,似闪电光,即悟,不言阶渐。可以见到,禅宗藉水月意象的反射和象征,把悟机呈现在学人眼前,要求学人顺指而见月。

  古代高僧大德诗歌中,常将月亮比喻为佛性圆满的象征。唐代永嘉玄觉禅师(唐代高僧。温州永嘉人,俗姓戴。字明道。号永嘉玄觉。曹溪谒六祖惠能,与惠能相问答而得其印可,惠能留之一宿,翌日即归龙兴寺,时人称之一宿觉。)在《证道歌》中云:一性融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玄觉禅师在诗句中以月亮来比喻佛性,认为世界上凡是有水的地方,哪怕是一盆水、一杯水,都能映现出月亮来,所以说一月普现一切水。但不管地上的水映现出千千万万个无数的月亮来,总归月亮只有一个,一切水月反映的不过是天上那一个月亮,这个月亮就是佛性。所以说一切水月一月摄。

  在唐代诗僧寒山的诗歌中,有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