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百二十五章 民心是可以引导的_回到明朝当暴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内忧外患。

  可是现在呢?朕修建的直道和铁路加起来,数倍于长城和秦直道,朕打下的疆土比之汉武北击匈奴所得还要大上数倍,朕大修的河道是大运河规模的两倍,而民未加一赋。

  知道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有什么好处吧?《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朕深以为然也,所以朕不仅不加赋,还干脆免了赋,只收商税。

  天下万万百姓之中,民几何?商几何?商人被收了税,纵然再如何不满,他们有胆子造反么?看看史上历次朝代更迭,哪一次不是因为百姓活不下去了才天地反覆的?

  所以朕要告诉你的是,如果商税不足以支撑的时候,就要想办法将所有的成本向外转嫁,而不是从百姓身上找补。

  当你知道如何将成本转嫁给其他的国家,用他们的血肉来完成大明的兴盛之路。

  朝鲜的绫阳君和缅甸王他隆是真正的聪明人,跟尚丰王不同,尚丰是单纯的想要寻求大明的庇护而请求内附。

  而绫阳君和他隆是看破了一些朕的心思,但是他们又不能明说,生怕朕会让他们彻底消失,所以他们也先后请求了内附,不过是卖其国以保其国而已。

  不过,你记着,无论将来到了什么时候,哪怕是大明彻底的亡了,我大明天子可以死,也绝不允许有一人投降,正是成祖皇帝所说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朱慈烺神色一凛,先是正了衣冠,接着又躬身拜道:“是!儿臣一定牢记,并代代相传于后世!”

  等崇祯皇帝点头示意之后,朱慈烺才接着道:“依父皇所言,商人可以不管,成本可以转嫁,那读书人呢?儿臣曾经听说过一个词叫做刀笔吏,即便朝堂上再如何好的政策到了下边,一样不排除被曲解的可能吧?而且还有读书人的嘴,似乎永远都是歪的?”

  崇祯皇帝呵呵笑道:“锦衣卫呢?东厂呢?西厂呢?朕登基之初颁发《永不加赋诏》,为了防止下面这些混账东西们胡来,朕特意将东厂和锦衣卫派了出去,令人到乡间宣读《永不加赋诏》,就是为了防止下面的混账东西们曲解了朕的旨意。

  当然,还是全靠了那些地主们的衬托啊。朕不加赋甚至不断的免赋,那些地主们再加上一层半层的地租,结果就是百姓们知道朕是个好皇帝,朕爱民如子,他们之所以活不下去不是因为朕,而是因为那些地主们收的租子高了,所以他们的日子才不好过的。

  可是朕告诉你一个很残酷的事情,那就是那些地主们提高了租子,他们卖粮食的时候被朕收了商税,国库的银子又多了,而百姓却丝毫不觉。

  所以,如果有必要的话,朕会毫不犹豫的让国库出银子补贴百姓,让他们去种粮食,只要有粮食,民间就能安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