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132章 利益挂钩_其实我只是想演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只要有跟方大手机差不多价格的手机,那么他们就会改弦更张,投换阵营,去方大手机的竞争对手那里去了。

  这样的对手,根本不用提防什么。

  徐助华也是略略放了心,挂断了电话。

  方既明觉得徐助华是多心了,哪怕是现在方大手机收购了一个国际性的品牌,也不足以弥补它天生的不全。

  要知道,一个企业的基因,是决定企业发展命脉的。

  你不可能说,一个热衷于做买办,做组装的“科技公司”,突然摇身一变成了研发型的高科技公司?这比吃肉的猛兽突然吃素了还要稀奇!

  毕竟这也不是说转型,就能转型的。

  比如方大集团,它真正的公司价值,是在渠道。

  在很久之前,渠道为王就成了这类型公司的信仰。特别是在渠道方面获得巨利的方大,更是如此,它不可能放弃自己的优势,然后对问题进行改革的。别的不说,一家号称“高科技”的公司,研发人员连它的代工工厂都比不上,这怎么可能转型呢?

  一旦转型,利润肯定是不够用的。

  所以,方大集团的负债会突破上限,甚至有破产的可能。

  一种是慢性死亡,一种是猝死,你觉得方大集团会倾向哪一种?

  肯定是第一种啊,多活一天是一天。

  再说了,现在方大集团可不觉得自己是在慢性死亡,它还野心勃勃,想要做世界第一的个人电脑设备商呢!

  方既明想着,如果他现在来执掌方大集团,他会怎么办?

  首先,他会在保持渠道的情况下,立即削减高层的工资,所有员工都要辞职后竞聘上岗。

  没错,就是上辈子华为改革的那一套,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那些没能力的员工给清理出去。毕竟末位淘汰制似乎很不近人情,但对企业是真的好。只有抛掉包袱,才能更加好的继续前进。

  第二,方既明会砍掉一些没盈利的项目,哪怕因此损失一些渠道收益。

  在一个公司里面,如果有一些特殊订单,那么这些订单背后一定是有利益链条的。而公司,绝对是失多于得的那一方。比如说,方大集团要求做到什么什么条件,某某单位才会买它家的电脑,用来办公。

  短期内,看似有钱赚。实际上,这给出了太多利益了。毕竟这种打秋风,不会是一次性的。

  第三,方既明会利用省下来的钱,加大科技研发。

  这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领导魄力的体现。

  没有科研,什么高科技公司能长久?那是扯淡。

  但方既明不觉得陈大磊有这个魄力。

  单单是清掉公司内部的寄生虫,他都束手束脚了。他的那些渠道,很多利益挂钩的时候就是要安排某某领导的亲戚熟人进公司的,甚至还有担任某些职位才行。你瞧瞧,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陈大磊敢于改革吗?

  他绝对不敢!

  当然了,这样的一个公司,居然还能撑到现在,还能发展得不错,哪怕是畸形了点,也还能勉强生存,方既明是很佩服的。最起码,人家能活下去了。

  这也表明了一个情况,就是中国的消费实力确实有,而且还很大。

  单单是单位的采购,都足以养活一家组装公司,确实出乎意料。当然了,也就一家而已,多一家都不行了。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