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6章 赴港_重回80当大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位劳动合同怎么签的,都不影响。

  从字面上看,这种“不允许当事人从其约定”的强制条款,带有浓浓的计划经济味道。

  怪不得比法律本身出现都更早。

  顾骜内心算了一笔账,为国争取利益的动力更加充沛了。

  只要谈好了,他的第一桶金可是有红头文件背书的,谁都不能指责他。这在开放的第一年,是非常重要的。

  ……

  下课了,顾骜跟包丞丞也聊完了,一群同学立刻围住了他问这问那。

  “顾骜,你又要出国了?快说说这次去哪里!”

  “听刚才那人说,好像干得好能得到几千块的奖励?太……那啥了吧……”说话者都不知道用什么形容词了。

  “原来外贸部门那么来钱,我也不想毕业后进部里了,还是努努力,看看能不能找些实业类部委的外事局进吧。”好几个同学如是说,显然是信仰动摇了。

  所有人的眼神里,都充满了热切和震惊。

  顾骜看在眼中,内心颇为复杂。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80年代的外事活动,培养了大量人才的同时,也不可否认有些泥沙俱下。

  某些人看到“凡是涉外的钱都容易赚”后,就堕落了。

  不仅沿海城市的很多平民觉得“只要出了国,哪怕干最没技术含量的活,也比在国内做上等人来钱更快”。

  即使是外交学院这样的名校,毕业后也有宁可不进外交部、而是辞职下海当涉外野导游。

  比如央视著名解说员黄健翔就提过:80年代中后期,他们毕业的时候,去外交部当驻外使馆三秘,或者同等级别的编制储备人才,也就600多块人民币月薪。

  这在当时虽然是绝对的高薪,但跟其他熟练掌握“英语”这门“异能”的人才相比,600块太少了——涉外野导游赚美国人曰本人的小费,折成人民币一天就有200块,每周单休都能月入五千。

  甚至还有毕业生在揽活儿的时候卖弄自己“本来是能当外交官的”这个卖点,以满足美帝土豪游客的自尊心。

  对方一看毕业证,立刻就一张富兰克林小费拍过来(100美元),然后合一大堆影(要手举毕业证合影,跟校园贷借钱要手举身份证合影一个道理),便于土豪回国后分享“朋友圈”:我刚刚去中国旅游了!而且是国宾待遇,聘请了对方的准外交人员接待!

  嘴脸跟30年后的喜提体微商也差不多。

  有人的地方,就有装逼值交易的市场,就有羡慕嫉妒恨和扭曲。

  顾骜这些同学里,每个年级出两三个最终没能修成正果、而是被诱惑堕落的,一点都不奇怪。

  “没什么,我并不出国,只是去一趟香江,帮一机部的同志谈一些涉外的知识产权合作。”顾骜感慨完,也不忘严谨地正面回答问题。

  “去香江啊,那不也算出国了~”爱慕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