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四百四十九章 中将满地走,少将不如*_亮剑之从永不磨灭的番号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年初到1937年7月间,各级将领挂的都是货真价实的铨叙军衔,一点都不乱。

  其中陆军中将的数量,两年的叙任也不超过200名,靠谱。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以后,蒋某人授意军事委员会发布了一道通令,大意是抗战期间全面停止铨叙军衔的晋升,这是影响中将数量的第一个重要“操作”。

  也就是说,在1935年和1936年度已经叙任的军官,其铨叙军衔按部就班逐级晋升的过程,在抗战期间被按下了“暂停键”。

  哪怕是军官某个军衔的“停年”到时间了、个人职务晋升了、战争中有较大战功了,也一律不行,而这一暂停,就是整整八年多。

  蒋某人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原因其实挺复杂,一方面,是军官的考评叙任是个比较繁琐的行政工作,抗战期间应以对日作战为第一要务,实在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弄这些,干脆一律暂停。

  另一方面,是战时条件下需要打破惯例,比如战功卓著的可以连升三级,作战不利的应该处罚和降级,而铨叙军衔体系属于非战时状态下的产物,不太合时宜。

  其实还有拿不到台面来说的一个方面,那就是蒋某人在抗日战争中,仍然有壮大中央军、削弱甚至吞并杂牌军的念头,他需要的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军政”大权,不愿意受铨叙条例和任官体系的束缚。

  要知道,铨叙军衔的授予那是有正规流程的,必须有国民政府行政一把手林*签署的“任官状”,每个军官也都有自己的官号。

  而一旦停止铨叙军衔的变动,整个抗战期间的高级军官职务任免,完全凭借蒋某人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任职令”这么一张纸了,他签个字就可以任命少将旅长、中将师长、中将军长等等,岂非随心所欲完全没有罗嗦?常队长那是深谙权力之道的。

  于是从这时起,大抵是1937年秋左右,国民党军队的职务军衔开始大行其道,中将的数量迅速增多。

  战时军队规模和编制肯定增大,那么被任命为少将、中将职务军衔的数量也直线上升,然而又存在上将数量基本固定在60人左右的这个天花板,所以中将职务军衔就出现了扎堆泛滥的情况。

  于是师长、军长、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甚至战区参谋长、副司令长官,领口都挂着两颗星。

  说一句中将满地走,少将不如*一点也不夸张。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