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此去通途25_为祖国之崛起而穿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来,你对这个学生,也不是很上心啊,当初死活都要我帮忙骗进来的人,你就是这么的?”

  张学书像是听见什么离谱的言论,“她还需要我?我直接把材和考卷发给她,她第二天就能毕业,你信不信?”

  他反应过来,“还有,什么叫做骗,这里难道不是他们学习的天堂吗!”

  林铸江笑而不语。

  他的确和谢雁讨论过这种论,但第一座跨江大桥占据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以至于一直没有机会将它和新桥梁设计结合在一起,谢雁方案里的这些观点,倒是很有进展,将论和实际结合的更紧密了些。

  而她,在第一座跨江大桥成功的技术上,进行更大胆的尝试和挑战。

  “在构型上,我们对桥体进行了三种方案的调整,经过初步测试和计算,得出的数据表明,最后一种方案更稳定。”

  谢雁将细节数据展示出来,道,“首先,主梁的形状选择箱形,桥塔采取倒y型。和h型不同,y型的桥塔会让拉索的索面,从垂直变为倾斜。这样的设计,会使整个桥体会呈现轻微的弧度,如同一道彩虹,飞跃两岸。”

  沪城已有的过江隧道是双向四车道,而这个桥型的设计方案中为双向六车道,解决两岸高架之间的车辆过江问题。

  阐述完整个方案后,室里极其安静。

  这最后一个方案,拥有极其大胆的构想,挑战世界第一的勇气,也将会面临各种技术难题。

  如果能成功,那就是新的世界第一,斜拉桥技术的突破,从此,四百米将不会是斜拉桥的终点,而只是开始。

  如果失败了,那就是一次异想天开的幻想,并且,没有一个人能够承担失败的代价。

  第一个说话的,是林铸江。

  “空间结构性稳定论在桥梁工程上的应用,只是理论上成立,具有创新性,实践上并没有人证明能成功。”

  谢雁回答,“没错,但任何创新的工程,都是先从理论开始的。”

  她相信林铸江比任何人都了解这个理论,刚才的方案介绍,她也简单论述了相关理论,因此,谢雁没有进行过多的复述。

  “按照你的阐述,修改桥塔的塔型,改变斜拉面——这对拉索的要求很高,你应该知道,在一年前,斜拉桥的专用拉索技术还只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里。”

  “但首座沪江跨江大桥的拉索,是华国人自己生产的,不是吗?而且,用的时间非常短!”

  谢雁继续道,“我们已经联系过用进口钢丝和聚乙烯材料自己‘编索’的科研人员,的确,这样的桥梁结构大挑战,需要拉索也进行技术突破——拉索生产工厂这几天正在进行实结构加载实验。”

  “只要实验能够成功,那么,我们就能有能力生产符合方案要求的拉索,这种直接锚定在混凝土塔柱上的拉索可以保证桥塔的稳固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