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2章_清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朝廷大军抵达凭祥之后,染-病的将官士卒陆续好转。

  因兴宁伯一力倡导的“病号饭”,在火头军的辛勤努力之下,身体底子好的边军,病愈后竟壮实了许多。

  朱能的病况也开始减轻,人虽瘦得脱了形,精却大有好转,不再每日昏沉不能理事,奉命照顾他的三名良医,诊脉之后,均松了一口气。

  “新药果有大用。”

  曾对沈瑄的决定抱怀疑态度的良医不免汗颜。亏他自认家学渊源,又得赵院判赏识,以为此行定会立下大功,或可升调入京,荣耀一门。过分骄傲,竟致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固执己见,险些贻误治病良机。

  若无兴宁伯主张,定国公排除异议,患病的大部分官军,恐怕已是凶多吉少。

  酿成如此大祸,还想荣耀满门?免死充军都是侥幸。

  思及此,良医出了一头冷汗,与数名同僚商量,该趁着大军整顿-时-日,到兴宁伯处告罪赔礼。

  “兴宁伯远见卓识非我等能及。如我等之前所为,妄称一声医者,祖辈九泉之下也会蒙羞。”

  “李兄所言甚至。”

  随大军远征的良医,除少数奉职的医官,多是从惠民药局和民间医馆征调的医户。而立不惑之年者居多,年最高者也不过半百,医术只是一般,胜在有体力。

  为军医者,定要跟着大军一路跋山涉水,上战场也不是稀奇事。医术再高,没有足够的体力和耐力也无法胜任。

  从太医院请人?

  皇帝批准,军汉也未必乐意。

  耳顺古稀之龄的老人,一路跟着大军颠簸,委实不够-人-道。再者,在赵院判的带领下,太医们的钻研精不断迈上新台阶,切了手指要在脑门上扎针,打喷嚏要在脑门上扎针,咳嗽两声依然要在脑门上扎针,再骁勇的军汉也会吃不消。

  随军的良医,长期在军中行走,脾气性格多少也会受到感染,同寻常的大夫略有不同。

  对此,大军上下都十分清楚,孟被当面指着鼻子叱问之后,也深有体会。

  大明的文官有性格,良医也一样有性格。

  医儒不分家,仔细想想,也挺有道理。

  良医们知错就改,陆续到孟处赔礼道歉。虽然敢当面斥责兴宁伯草菅人命的不过两三人,持相同意见的始终占据多数。

  现如今,事实证明兴宁伯是对的,自己的固执是错的,低头认个错也没什么大不了。

  孟着实没想到会是这种情况。

  送走三波良医,见事还没完,不得不以商议军情为借口,躲进了沈瑄的军帐。

  身为大军参将,继续住在主将的帐篷里委实不像话。孟咬牙坚持,誓不妥协,才换来了独居的待遇。

  可遇到了为难的事,还得往沈瑄的帐篷里躲。

  看着单手支颊,面容俊雅,无声浅笑中的定国公,孟十二郎咧嘴,求收留。

  “遇上难事了?”

  “国公爷机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