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九十二章:合作愉快_熬鹰航空业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能不花钱。只要不是太黑杨辉都能接受,而这个不是太黑肯定也是有一定的要求。

  “这话说的有道理,不过我先在这里说好,我们最多额外付出100万美元的其他费用,再多就绝对没有可能了,你要知道我这次是寻求可以长期合作的朋友。”

  ……

  随着两人,勾勾搭搭的往外走,这次来马达西奇也算是有所收获,可真的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在往后。就是商量怎么把资料运出去,这就是另外的一些问题了,反正有一位副厂长当内应,杨辉相信这些资料可以一份都不少的运出乌克兰。

  至于到了国际海域之后怎么办。那就是另外的一番问题了,先挂上运往巴航发的AI22发动机公开数据的名头,到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东西会在半路上转道运往共和国。

  至于说巴航发那边,恐怕从头到尾都不知道会有这么一回事,真可谓是简单快捷。

  ……

  要说这次苏联之行,第一站是到伊夫琴科设计局。中间也还是比较麻烦的,毕竟伊夫琴科设计局并没有像格里科夫这样的内应。这次就算能合作,那也是出于对整个伊夫琴科设计局有好处才行,要不然这事儿还不知会发展成什么样。

  好在现在情况发展的不错,都在控制范围之内,在杨辉同马达西奇接触的差不多的时候,伊夫琴科设计局也终于有了确定的答案,让雷布诺夫来转告消息,说是可以继续进一步的商量了。

  如此,也就只能把谢连发留在马达西奇这边继续负责后续事项,自己则是前往了伊夫琴科设计局,毕竟设计局这种地方都是些技术人员,要好好伺候着。

  只有争取到了好的应像之后,在苏联解体的时候,才有可能第一时间把这家设计局连根拔起,到时候若是再能安家到共和国就够了,这样的一家设计局只要融入了旗下的联合航空发动机公司。

  杨辉就可以非常自豪的说,在技术上西南科工可以没有大障碍的研制20吨以下的所有推力级别发动机。

  但在这之前,还需要面对现实,先要把第一步稳稳的走出去才行。

  “既然同意了我的提议,想必穆拉夫琴科总师你也该说通了设计局的技术人员吧?我们这次需要大概100到150人的技术。”

  这样的人数也是杨辉早就计算好了的,毕竟人数再多就容易引起苏联当局的警惕了,要知道整个伊夫琴科设计局的技术骨干加起来恐怕也不会超过四百人,这些才是整个设计局的精英、灵魂。

  而有了这100多号的技术骨干,到时候加入到新的大函道小推涡扇的研制中,又有608所那边刚完成了涡扇11的国产化工作。

  两队技术人员加在一起,即有了伊夫琴科这边技术人员的经验:孰知从头开始研制一台全新的发动机的所有流程,同时331厂也有丰富的本土经验,加上刚从涡扇11国产化上面学到部分美国技术。

  杨辉相信,新的大函道比小推力民用涡扇可以做到很不错,研制进度也能够比较快速的推进。在92年拿出供巴航工业的145客机试飞用的发动机,肯定是没有太大的问题。

  而杨辉说的最多150人,在穆拉夫琴科看来却有些太少了,毕竟有之前雷布诺夫出的那个馊主意之后,整个伊夫琴科设计局就完全变了,一个个都在想怎么借这次机会可以做兼职的同时还能顺变把一些新技术完成。

  而要验证新技术,没有足够的技术人员怎么行,按照穆拉夫琴科的预计,至少要派出设计局一半的技术骨干才够,不然技术攻关就有些困难。

  “杨副总师,150人就行了?我看怎么也得要200人才够吧,人多力量才大。到时候的研制工作才能更快、更顺利。”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