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126章:今日无更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掌握了不少甲骨文,通读郭沫若以及王国维两位先生的诸多甲骨文著作,这可是非常了不起的功底。”

  说着,他有望向苏亦,“那么苏亦,你知道郭沫若先生还有那些难题没有解决吗?”

  苏亦摇头再摇头。

  他当然知道。

  因为他曾经翻过郭老的书,说通读甲骨文那是扯,但读过却是真。

  不仅如此,他还读过邹先生的诸多著作以及传记。

  邹先生的这些疑惑,他就算不读郭沫若先生的书,仅仅是在邹先生后世的相关文章中就曾多次提及。

  不过这是作弊得来的。

  不是他自己的总结。

  苏亦当着本尊的面,自然不好意思说。

  再说,邹先生也只是习惯性提问,也不是想让他说。

  不然早就让站起来回答问题了。

  那么为何有这么一问呢?

  自然是讲课技巧。

  就是给同学们一个印象。

  你们的小师兄那么厉害了,他都不知道这个问题,那么我作为老师讲给你们听,你们就要更加注意听。

  此刻的苏亦,完全就是被苏亦拿当工具人。

  既然是工具人就要有作为一个工具人的觉悟。

  不逾越。

  不然,你站起来回答问题爽了。

  老师咋办?

  老师也要爽啊。

  你不能让老师如鲠在喉,憋在心里难受吧。

  于是,苏亦很聪明的摇头。

  台下的学生,显然是不知道,刚才那对视的一秒,实际上是刀光剑影,他们小师兄在跟邹先生,已经交锋数个来回。

  好吧,这段说的有些夸张。

  但事情大致就是这么一件事。

  把苏亦拿来提溜一圈后,邹先生开始公布答案。

  开始讲述着郭沫若先生未解决的三大难题。

  “一、殷商前期,他在研究中国青铜时代分期时,仅仅提到滥觞期大率相当于殷商时期,而未作任何解说。”

  “二、先周文化,他研究西周铜器铭文时,不只一次地说到,周武王以前的铜器一件也没有而感到遗憾。”

  “三、夏文化问题,他认为夏代不会有多么高的文化,有的只是一点口头传下来的史影。”

  好端端的,邹先生为什么会提到这个三个未解之难题。

  就在学生们疑惑之际,邹先生开始说,“我当时存在一种幻想:这三大难题固然在古代文献和古代文字中都不可能得到解决,是不是能在考古学中求得解决呢?从此,我便肩负这三大难题走上了考古的征途,并且决心为此奋斗一辈子!原来我本想专攻古代文字,现在看来,古代文字既不能解决这三大难题,况且古代文字又是一项专门学问,我不可能兼顾二者,只好舍弃古代文字而专攻考古学。”

  “那么后来我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就是看书,读研第一年,围绕着这两大困难,首先在书本上寻找方法。除了中外考古的一般书籍外,特别注意在中国考古学方面查寻资料。在当时,中国考古学的图书还不多,找来找去,只有四套图书是值得认真阅读的,这就是《安阳发掘报告》、《中国考古学报》、《城子崖》和《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可是,我读来读去,只觉得似懂非懂,根本抓不住重点。后来我才知道,这主要是因为我还没有参加田野发掘的缘故。”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