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7章:奇才金克木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算,有的教授嫌弃蹭课的学生扰乱秩序,严禁学生蹭课。

  实际上,前世,在国内这样的老师也不在少数。

  好在苏亦当年在北大蹭课并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他被北大有熟人,当年一起跟奋战北大的研友,不少人都考上北大了,甚至好多研友摇身一变就成北大学姐了。这种情况下,作为小老弟跟在学姐后面蹭课,一点问题是没有的。

  不管前世还是后世,苏亦对于蹭课都不鲁莽行事,他去东语系蹭课之前,肯定是先弄到本科生的课表,然后提前去教室等候,而不是临到上课时间或者已经上课了才踩着时间过去。

  反正,作为研究生他的时间比本科生自由多了。

  跟历史系不一样,东语系的教学楼放在外文楼。而,外文楼的历史甚至比五十年代新建的文史楼还要久远。

  外文楼靠近北大西门,位于华表之北,原名“m楼”,后改名“穆楼”,由银行家穆拜亚捐款10万美元所建。建成于1925年,建筑属仿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依清代宫殿式建筑为蓝本设计。在燕大的时候,就作为教室使用。

  建筑坐北朝南,唯一原燕大东西中轴线北侧,与办公楼、化学北楼形成一个“品”字形的院落。建筑形制采用了中国古建筑式样,庑殿顶,素色墙体,深红色柱子与格栅窗以及条石基座。

  甚至,到了后来,外文楼和办公楼北侧的民主楼,以及1991年增建的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也构成了一个品字形建筑群。

  相比较贝公楼、化学北楼,这个品字型,绝对是大大的品字。

  前世的时候,外文楼被用作北大外国语学院的教学办公场所。

  实际上,外文楼之所以改名,还跟钱穆有关系。

  司徒雷登问诸人到校印象。钱穆先生就直接说,“初闻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之最中国化者,心窃慕之。及来,乃感大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此何义,所谓中国化者又何在此宜与以中国名称始是。”

  众人默然,后来燕大还特意遂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一律赋以中国名称。

  这故事并非捏造,在钱穆先生的师友杂忆就有记载。

  当然,改成外文楼是后面北大搬入以后的事情了。

  其实,北大西语、东语、俄语三系,苏亦感觉最豪横的还是俄语系,因为北大五十年代新建大楼的时候竟然特意建立了一栋俄文楼。但为啥有俄文楼,谁都清楚,没啥好说的。

  从学术宿舍到外文楼,还要穿过朗润园,这里环境幽深,这里小径交错,这里花草盛开,这里还有很多会外语的小姐姐。

  不过跟在文史楼大本营不一样,苏亦到外文楼的时候,一个小姐姐都不认识。

  不对,认识一个。

  苏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