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14章 新格局,崇祯与皇太极的对峙(…_我在大明当暴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

  袁崇焕向皇帝提出“筑城而守,蚕食辽地”的战略方针,得到了皇帝的鼎力支持。

  什么是筑城而守,蚕食辽地?

  就是不与皇太极正面冲突,以广宁为中心,开始修筑城寨。

  在正统历史上,孙承宗和袁崇焕这师徒俩便是这样的战略。

  这种战略早在北宋年间,由西北经略使韩弼和范仲淹提出来,为了对付西夏。

  结果是什么呢?

  经过近百年的修城,到北宋末年,宋朝差点就把西夏打灭国了。

  若是没有金国南下的靖康之役,可能西夏就提前一百多年灭亡了。

  而后世的鞑清,也有以为战略天才将这种战略运用得炉火纯青。

  谁?

  曾国藩!

  他打太平天国就是用的筑城战略,步步为营。

  为什么袁崇焕也用这种战略?

  一场战争胜败,由多种因素构成。

  其中有诸多偶然因素,也有诸多必然因数。

  以目前辽东军的实力,如果要强度辽河,硬取沈阳和辽阳,取胜的概率非常低。

  一旦战败,将会引发一连串的财务危机和政治危机。

  这是国家大事,不是赌博。

  所以崇祯和孙承宗都鼎力支持袁崇焕的战略。

  经过去年一年的拉锯战,袁崇焕已经在辽河西岸经历了数座军事堡垒,将战线的最前沿推到了辽河。

  而在这个过程中,皇太极也不是吃干饭的。

  皇太极采取的制衡之策便是小规模多路骑兵快打的战术。

  什么叫小规模多路骑兵快打?

  就是将骑兵切割成数个乃是十数个小队伍,这样增加了灵活性和机动性,在辽河西岸,趁着明军修筑堡垒,便轮番进行快速打击。

  这一战术的精髓就是绝不恋战,打完就跑,跑后,第二天又来,或者当天下午可能又会回来。

  多队轮番上阵。

  这一战术,起初让修筑堡垒的明军吃尽了苦头,甚至摧毁了好几次明军苦心修建起来的城堡。

  不过很快,袁崇焕也想起了制衡之策。

  什么制衡之策?

  就是用敌人的战术,制衡敌人。

  关宁军也开始分出多个骑兵小队,以新军制中的一个连为最小的突击组织,也就是100个骑兵组成一个连,由十个连分散出去,在辽河平原与建奴展开分散的拉锯战。

  建奴许多小队伍分散在辽河西岸抢夺、烧杀那里的村落,并且毁坏明军在那里的屯田。

  而关宁军则在这些村落附近专门隐蔽,等待八旗骑兵的到来。

  双方先后在这里投入了近万人。

  最终袁崇焕在辽河西岸修建了三座堡垒,一个大渡口,成功将兵锋指向辽河以东。

  但皇太极也没有闲着,辽河东岸本身有鞍山、海州和耀州,皇太极在鞍山西边,又设立了一个西大营,专门用来防守关宁军。

  双方基本上在这里形成了对峙局面。

  而汉化元上都和归化城,扩建北府城,更加让皇太极坚定了西征蒙古的战略。

  此次西征,并非皇太极亲征,而是派出了济尔哈朗挂帅,统领建州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一共10万大军。

  皇太极提出以战养战的战术,即大军只需带够两个月的口粮即可,其余的粮食,全部去抢。

  这样有利于加强军队的紧迫感,大大降低后勤压力,而且增加军队的行军速度。

  这一次,主帅是济尔哈朗,蒙古诸部首领也尽数参战,汉军八旗也有诸多大将参战。

  足见皇太极对这次西征的重视。

  而皇太极本人,则坐镇国内,加强并深化改革。

  。中文阅读网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