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6_颐和曼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顶点颐和曼丽!

  这曲《麒麟魏》曼丽很熟悉。

  应该这样说,凡胸中还肿胀着缅怀领袖伟烈之光的人,对这个曲子都不会陌生。

  因魏老师本人对领袖极为忠诚,曼丽这方面的曲子均因她的教导演奏得极为熟练。

  曼丽也没想到夕臣回来,他们会选这首曲子来作为迎接他的主奏曲,……主要是这首曲子本身具有太鲜明的领袖烙印。

  据说,领袖是鲜卑之后。

  兴安岭北部的东麓,曾有一支仍然处于原始游牧状态的民族——鲜卑族,其中拓跋氏一支渐有起色。当匈奴在汉武帝的征战下西迁和南移之后,鲜卑拓跋氏来到匈奴故地,以强势与匈奴余部联盟,战胜其他部落,称雄北方,建立王朝,于公元四世纪后期定都于今天的山西大同,当时叫平城。根据一位汉族士人的提议,正式改国号为“魏”,表明已经承接三国魏氏政权而进入中华正统,史称北魏。此后,又经过半个世纪的征战,北魏完成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麒麟魏”的“魏”就这么来的。

  麒麟,是为了纪念北魏最伟大的帝王拓跋麒麟,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开始实行一系列强有力的汉化措施。

  胜利,以及胜利后统治范围的扩大,使北魏的鲜卑族首领们不得不投入文化思考。

  最明显的问题是:汉族被战胜了,可以任意驱使,但汉族所代表的农耕文明,却不能按游牧文明的规则来任意驱使。要有效地领导农耕文明,必然要抑制豪强兼并,实行均田制、户籍制、赋税制、州郡制,而这些制度又牵动着一系列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的重大改革。

  要么不改革,让中原沃土废耕为牧,一起走回原始时代;要么改革,让被战胜者的文化来战胜自己,共同走向文明。

  鲜卑族的智者们勇敢地选择了后者。这在他们自己内部,当然阻力重重。自大而又脆弱的民族防范心理,一次次变成野蛮的凶杀。有些在他们那里做官的汉人也死得很惨,如崔浩。但是,天佑鲜卑,天佑北魏,天佑中华,这条血迹斑斑的改革之路终于通向了一个结论:汉化!

  和他的祖先一样,领袖在革新中华之时,也趟过血路,由一次又一次的来自于内、于外的阻挠、艰难、阴谋,甚至绝杀中趟出了如今最适合中华的政治生态格局!……“麒麟魏”,歌颂的就是鲜卑又一个“麒麟降世”!

  曼丽就算再对政治无兴趣,也清楚,自己的小姨、魏老师,包括曾经多少在她与小姨遇着难时,伸出手来帮忙的人,都是领袖最忠实的追随者,那真的是一提领袖就会掉泪那种,很深很深的情结……

  要说曼丽对领袖的印象……倒有点小奇葩。

  她对领袖印象最深刻的是,听说领袖是鲜卑族,他们脚的小指甲不像汉人是两瓣,而是三

  请收藏:https://m.ruguo.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